您好!欢迎访问J9集团官方网站官方网站!

营业时间
MON-SAT 9:00-18:00

全国服务热线

公司门店地址
荔湾区中山八路新虹街58号

J9集团官方网站

j9集团

近期水泥涨价函解读和旺季前瞻

来源:网络日期:2025-08-18 浏览:

  ·涨价启动时间与区域分布:本轮水泥行业于8月12-13日启动首轮区域性涨价,涉及苏北、湖南湘西、张家界、常德、湖北、浙江等地,幅度20-50元/吨。8月21-22日将召开C8会议(由中建材、海螺、冀东、华润、华新、山水、台泥等前八大集团及红狮民企参与),会后预计25-26日启动下一轮策略性涨价。主要涨价区域为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及东北辽宁半岛,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含上海等无熟料线但有粉磨产能地区)。触发因素为8月初C8会议策划,以及当前反垄断转向反低价清销。与去年相比,今年涨价提前1个月,去年9月18日开会启动涨价。2025年1-7月水泥产量9.58亿吨,同比降4.5%,降幅较16月收窄;7月单月产量1.46亿吨,为2009年以来最低点,同比降5.6%。8月上旬全国普通硅酸盐水泥(Po42.5散装)均价269.8元/吨,为历史首次跌破270元大关,较7月下旬跌1.5元(跌幅0.6%)。

  ·涨价函执行效果与策略调整:今年涨价函执行策略与去年不同,去年部分企业直接涨80-100元,下游接受度低;今年首轮涨20-50元,以涨促跌,后期价格回落控制在10元/吨小幅度。减产配合上,南方每月停窑10-15天,北方夏季每月停窑12天以上,部分大集团主动延长停窑时间稳价。库存控制目标为降至30%效果较好,当前熟料库从5万吨改建为25万吨(约相当于日产5000吨线个月的库存量)。虽今年涨价时点早于去年,但因下游垫资严重,实际涨价幅度缓于去年。成本端,煤炭价缓跌,大集团新能源电力补充提升,优势集团成本区间160180元/吨(部分兼并重组多的企业成本184元/吨)。当前长江流域散装水泥均价已跌破200元/吨(去年同期跌破150元/吨),本轮涨价目标:首轮涨至220元/吨以上,次轮涨至270元/吨以上,年底保持在320-350元/吨以上,以弥补4-6月跌价缓冲。

  ·错峰生产力度与效果:2025年华东地区错峰生产较2024年,停窑时间提前且时段更长。2025年8月计划错峰15天(减少50%产能),2024年为减产10天(减产1/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6月产量同比下降5.6%,但产能集中度居前的TOP3大集团反馈,实际产量下降超10%。跨区域协调方面,2025年华东错峰生产配合度提升,山水、海螺更换营销出身(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的总经理,增强了控盘协调与默契。此外,山东地区错峰生产在七八月基础上再增加20天;北方地区往年取暖季错峰通常从11月15日或12月1日开始,2025年无取暖季的地区或在此基础上延长10天,以配合从南向北的涨价。

  ·涨价驱动因素与盈利预期:2025年华东地区涨价由双重因素驱动:一是成本驱动,部分较早布局华东的大企业成本较高,在华东布局的成本(含固定成本与流动成本)可低至150元/吨以下;二是企业对利润的渴望高于2024年(2024年底部下跌过快,难以在年末扭亏),且跨区域协调配合增强。盈利改善方面,大集团半年报将于8月27-28日发布,若企业毛利率超20%,三季度有望扭亏为盈;部分优势企业毛利率已提升7-8个百分点,达31%35%。为实现四季度盈利目标,需8月打好涨价基础,以便在10-12月完成总量下调并实现盈利高于2024年,同时保障对股东的分红回馈。

  ·涨价原因与区域特征:西南地区水泥近期涨价明显,主要背景包括前期价格低迷及政策推动。去年西南市场表现不佳,部分地区长达半年无塔吊开工迹象;今年复苏得益于水利工程专项落地及化债政策,国家禁止以非现金方式偿还债务,推动产业链改善。区域特征方面,云贵川渝由全国排名靠前的大企业控盘,如天山材料对云贵川渝市场进行内部整合,云贵总部设云南、川渝总部设四川。成本结构上,西南煤炭需外运且山地运输成本高(仅重庆水路较发达),但水电优势可部分弥补能源成本;同时,西南技术工艺与管理水平相对华东存在差距,煤炭损耗等能耗问题更突出,综合成本高于其他地区。基建项目对需求有显著支撑,雅砻江水电站、新藏铁路等项目预计带动年需求400-500万吨。

  ·供给端调整与项目参与:西南地区水泥供给端调整主要涉及小厂退出与大型项目参与门槛。无矿山企业最终退出是趋势,大集团所属的1000-2000吨通用水泥线(非特种水泥)因成本高企,虽当前仍在生产,但退出只是时间问题,可通过产能指标置换腾挪。大型项目参与方面,招标重视产能规模、产品品质及特种水泥需求,不限企业所有制,更侧重长期稳定供货能力与价格稳定性。政策层面,中央环保督查加严,重点治理非煤矿山与水污染,倒逼低效产能退出;工信部牵头的建材工业稳增长方案拟于2025年底前补足产能指标,但监管措施未明确,部分企业淘汰时间或延至2026年五六月份或年底。

  ·错峰生产配合情况:西南地区错峰生产配合情况因区域差异显著。川渝联动较紧密,往年由四川、重庆经信委及环保厅四部门联合发布错峰文件,但今年未发,主要因政策摇摆及建材工业稳增长方案将错峰生产调整为行业自律组织。四川因产能集中度较高,自律情况优于重庆。云贵方面,贵州因产能集中度低(产能利用率不足25%)、产能严重过剩,整合困难;云南在大企业内部调整中以云南牵头、贵州为辅,后续整合空间较大。市场整合难点在于云南、重庆需外部资本介入,但资金与企业意愿成瓶颈。云南部分大企业策略性不新建产能,空出指标(多为停产指标)对市场触动不大;重庆华润虽托管小产线,但产业集中度仍低,整合机会存在但推进较慢。

  ·需求总量与降幅预测:四季度及全年水泥需求方面,相比2024年,需求预计下降约5%。若基建招标延迟(8月为重点工程招标时间,过8月则延至2026年3月)且无明显开工迹象,全年需求量或下降5%-8%。尽管整体市场需求呈下行趋势,但总量下降幅度具有缓慢特征,实际降幅可能低于预期,例如预期同比下降8%时,实际降幅或为6%。

  ·营收与毛利率预期:提价稳价效果对营收有积极影响,预计营收存在8%左右的提升空间。成本下降进一步支撑毛利率,其中管理费用普遍下降,物流成本改善显著,部分集团物流费用从吨公里30元降至24元,吨成本下降6元。综合成本下降与价格上升因素,2025年毛利率至少有6%-8%的提升空间。若9月底长江流域能控制住水泥销量,价格缓慢上升至10月份280元以上,多数企业可实现扭亏为盈,毛利率或提升7%-8%。

  ·价格支撑策略分析:水泥价格支撑的关键在于市场区域统一减产,停窑时间的统一性比时长更重要。2025年涨价策略呈现明显趋势,华东、华南、中南等主要市场(如珠三角、长三角)的厂家统一时间点提价,例如在下班前5点统一涨价。大集团虽无法长期大幅减量,但会通过阶段性大幅减量达成市场共识,支撑价格缓慢上升。

  ·广东市场特征与挑战:广东市场是传统大集团布局较多的市场,但存在资本支出与产业集中度问题。资本支出对营收利润的占比小于其他水泥产业发达地区,技术改造投入不足,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改造仍有较长发展路径,后续资本支出环节可能增加。产业集中度方面,尽管营收和利润较高,但产业集中度偏低,除海螺(第一)和华润(第二)外,未形成前三巨头鼎立格局,导致市场统一协调难度大,目前仅能通过粤东与粤西、粤北与粤南的局部联动实现协同。为提升市场竞争力,较多企业选择从环保、协同处置、替代燃料、储能及开拓香港市场等方向发力。此外,广东市场年水泥缺口2000万吨,传统上由广西填补。

  ·广西供给压力与影响:广西供给端压力显著,上一轮技术改造新增超3000万吨产能,而广东仅能接收2000万吨,增量差额达1000万吨,占接收量50%以上。航运因素对两广供需影响明显,枯水期西江航运受限,广西对广东的供给量减少,可提价减量;丰水期(传统旺季)西江航运量增加,广西生产率相对提高,对广东市场放量。政策层面,广西作为自治区政府给予企业税收优惠,企业放量空间较大,长期对广东市场价格形成拖累。

  ·广西新建项目潜在风险:广西未来供给存在潜在增量风险,可能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申报新的新建项目,短期内难以解决其对广东市场价格的拖累问题。

  ·产能调控政策现状与挑战:当前水泥行业供给侧控制措施执行与政策进展围绕2025-2026年建材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此为2023-2024年方案的延续,首次明确严格水泥、玻璃产能调控,工作举措首条强调强化行业管理、促进优胜劣汰。具体要求:2025年底前,水泥企业为超出项目备案的产能制定方案,统一实际与备案产能;发挥综合标准,淘汰水泥、平板玻璃落后产能;研究修订水泥行业规范条件,推进企业分级分类管理。

  政策执行有多重挑战:一是超产治理依据不明,未提及产能熟料核算表;二是缺乏惩罚措施,未规定违反产能调控的惩罚机制;三是保障措施不足,仅提及行业协会自律、设备更新和产能预警监测,无产量预警机制。

  后续政策执行方面,部分大集团已制定产能补指标方案,但公告少,下半年至年底是否公告取决于政府对超产的态度。政策执行效果依赖省级政府出台产量监测文件,因工信部文件仅针对产能预警与监测。

  A:本轮涨价由高成本大企业主导,海螺等低成本企业配合,主要受成本驱动与行业自律意识提升双重因素驱动。华东地区涨价的核心动机包括:部分企业面临成本压力;企业对利润的渴望高于去年。从企业半年报趋势看,毛利率超20%的企业三季度有望扭亏,部分优势企业毛利率已提升7-8个百分点至31%-35%,利于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进一步涨价及完成股东分红目标。

  A:今年华东错峰生产停窑时间早于去年,停窑时段更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产量同比下降5.6%,但TOP3大集团主要市场实际产量下降超10%。华东错峰生产驱动因素不仅是成本。去年以自律为主,基础较弱;今年跨区域协调加强,山水、海螺换营销出身总经理后,市场协调默契度提升。市场策略为稳住江浙沪、山东市场,进而影响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在七八月错峰基础上增加20天。第四季度错峰生产可能扩展,非取暖季地区或加10天,配合副价。

  A:今年华东地区四季度P·O42.5水泥出厂价总涨幅将超过100元/吨,但将分阶段实施,中间会有回调,以缓解下游接受压力。下游方面,建工、商混及房地产企业对涨价的心态调整较去年更到位,许多市级城投控股的非上市商混企业已躺平,有能力承接涨价的主要是水泥大集团控制的产业链企业,上下游一体化企业对涨价函接受度较高。此外,涨价重点聚焦熟料,大集团传统意识较强,通过管控熟料和渠道实现,附加值主要集中在熟料烧成阶段,并影响下游利润分割。

  Q:本周数字水泥网数据显示西南地区水泥价格较其他地区有较明显上涨,实际趋势是否一致?西南近期公布较多重点大型基建项目对当地水泥价格有何影响?

  A:西南地区水泥价格近期上涨趋势与数据一致。该区域由全国性大企业控盘,今年复苏主要得益于水利工程专项落地及化债政策推动产业链改善。价格明显上涨的核心原因包括:前期价格基数低,叠加云贵川渝传统交叉市场产业集中度偏低、大企业协调困难,导致其在其他高集中度地区涨价到位后进入补涨阶段。成本端,西南地区因煤炭外运、山地运输成本(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较高,但水电优势部分弥补能源成本;技术工艺与管理水平较华东地区存在差距,进一步推高成本。重点大型基建项目对价格形成支撑:雅下水电站、新藏铁路等项目水泥需求虽集中于西藏、新疆,但对周边接壤省份需求有倒推提涨作用;川藏、甘藏、新藏、滇藏等铁路桥隧比超60%,按每公里1-2万吨水泥用量测算,全年需求预计增加400-500万吨。此外,中央环保督查加严淘汰落后产能,大集团策略性退出部分产能或调整利润考核任务,为价格上涨提供空间。尽管今年西南水泥市场形势好于去年,但改善幅度不显著,全年表现值得期待。

  Q:西南地区大型项目支撑需求背景下,小型水泥企业是否仍会退出?大型项目参与是否仅大型头部企业可进入,或因大企业产能有限小企业也有参与空间?

  A:在政策层面,原材料工业整合中战略投资者以国有企业为主,但下游水泥产品端招标更关注产能规模、重点工程品质要求及特种水泥需求,对企业所有制背景无明确限制,主要考量长期稳定供货能力与价格稳定性。关于小型企业退出问题,大集团所属产能因合规性强,仍按计划腾退,高成本的1,000-2,000吨通用水泥线退出是时间问题;单体小型企业虽可能短期因需求改善盈利,但受限于无矿山资源、中央环保督查及低效产能倒逼退出政策,最终退出不可避免。目前建材工业稳增长方案要求2025年底前补足产能指标,但监管措施未明确,预计多数企业淘汰时间或延至2024年中或年底。

  A:西南地区错峰生产配合程度因区域而异。川渝地区因属同一市场,此前联动较为紧密,往年由四川、重庆经信委及环保厅四部门联合发布错峰生产文件,但今年未发布,主要因顶层政策对错峰生产态度摇摆,且即将出台的《建材工业稳增长方案》将错峰生产调整为行业协会自律,政府端行政指令弱化。川渝内部,四川因产能集中度较高,自律性优于重庆。云贵地区,大集团内部调整以云南牵头、贵州为辅,贵州因产业集中度低且产能严重过剩,整合策略以有序撤退为主;云南产能过剩程度相对较轻,未来整合空间较大。市场性质方面,川渝为半开放市场,云南为半封闭市场。云南部分大企业暂停新建产能,相关指标外移但因涉及停产产能,对市场影响有限;重庆虽有华润托管龙头企业,但当前产业集中度低,与云南同为潜在整合机会区域,主要制约因素为资金及领头企业意愿。

  A:从需求总量看,预计四季度及明年同比去年下降约5%;若基建招标延迟,全年需求降幅或扩大至5%-8%。营收方面,提价稳价效果显著,预计有8%左右的提升空间。成本端普遍下降,推动毛利率至少提升6%-8%。从价格驱动因素看,减量生产需区域统一减产时间点才能有效提价;今年主要市场涨价函呈现统一提价时间点的明显趋势。3-4月尽管需求进一步下降,但价格上升的权重更大,叠加物流成本优化,若9月底长江流域能控制产量、10月价格缓慢升至200-280元以上,多数企业可实现扭亏为盈,毛利率预计提升7%-8%。

  A:广东市场是传统大集团布局较多的市场,但其技术改造投入较少,资本支出占营收利润的比例低于其他水泥产业发达地区,产能结构调整及技术改造仍有较长路径,未来资本支出需求可能增加。两广市场协同存在难点,广东作为输入型市场,每年有2000万吨缺口由广西填补;广西上一轮技术改造新增3000万吨以上产能,超出广东接收能力1000万吨,短期内难以实现生产一致。广西通过西江航运影响广东市场:枯水期广西供应减少可提价减量,丰水期则因广西生产率提升导致供应增加。广东产业集中度偏低,除海螺、华润外未形成前三鼎立格局,市场协调难度大,目前主要通过粤东与粤西、粤北与粤南局部联动;部分企业通过环保协同处置、替代燃料、储能及开拓香港市场提升竞争力,且内部高产能地区去产能空间较大。广西市场因前期新建项目较多、自治区政府税收优惠等因素,对广东价格形成长期拖累,该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广西或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申报新的新建项目。

  Q:自去年以来,水泥行业及工信部通过超产核增、产能置换限制、碳指标、超低排放等手段控制供给侧总产能,当前执行力度与进度如何?明年相关措施力度是否有望加强?

  A:当前政策层面,2025-2026年建材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首次明确严格水泥、玻璃产能调控,要求水泥企业需在2025年底前针对超备案产能制定方案,促进实际产能与备案产能统一;同时提出通过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综合标准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并研究修订水泥行业规范条件以推进企业分级分类管理。但现有政策存在执行困境:未明确超产判定依据,且缺乏违规惩罚措施;保障措施仅提及行业协会强化自律及错峰生产,监测调度聚焦产能利用率、营收利润率等指标,未涉及产量预警机制。后续执行需依赖省级政(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府出台产量监测文件,大集团虽已有产能补指标方案但公告较少,下半年至年底是否公告取决于政府对惩罚或默认措施的态度,短期内政策力度加强的明确性不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j9.com官网

j9集团 丨NEWS